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和長期的科研積累,構建了“四創新、兩共建、七基礎、三示范、四科普”的科研平臺格局,包括國家林草局(神農架)金絲猴研究基地、神農架金絲猴保育生物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和神農架金絲猴湖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4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中國林科院神農架國家公園研究院和神農架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2個共建科研平臺,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等7個基礎性研究平臺,老君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3個示范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等4個國家級科普基地。
(一)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
1. 國家林草局(神農架)金絲猴研究基地
原國家林業局以林護發[2010]272號文批準成立國家林業局(神農架)金絲猴研究基地,是國家林草局批復的全國唯一的金絲猴研究基地,現更名為國家林草局(神農架)金絲猴研究基地;刂饕毮転槟蹏鴥韧忪`長類專家,開展金絲猴保護研究,解決金絲猴保護中的瓶頸問題,為中國的野生動物保護研究提供示范。
2. 神農架金絲猴保育生物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2011年湖北省科技廳批準創建省級重點實驗室,2014年8月通過評審驗收,2015年湖北省科技廳以鄂科通【2015】1號文正式批準為省級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研究,金絲猴遺傳多樣性研究,金絲猴生境保護與恢復,金絲猴人工繁育與疾病防控和健康監測。實驗室擁有超聲波檢測儀、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儀、呼吸麻醉機、正置熒光顯微鏡等各類儀器設備200余臺(套、件),價值1000余萬元。重點實驗室是神農架地區唯一的省級重點科技創新平臺。
3. 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
2007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湖北省科技廳以鄂科技函計【2007】212號批準成立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為非財政撥款的事業性研究單位。其主要職責為:建設金絲猴研究平臺,開展金絲猴的行為、生態、繁殖、遺傳、疾病防治、人工復壯、種群監測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4. 神農架金絲猴湖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19年,湖北省科技廳以鄂科技發基【2019】11號批準設立神農架金絲猴湖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是湖北省唯一一個以國家公園為依托單位建設的野外站,主要開展以神農架金絲猴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觀測研究。觀測站下設10余個生物及水氣監測站點,每年定期收集匯總監測數據,服務于神農架金絲猴保護管理和地區生物多樣性系統性及原真性保護,為神農架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撐。觀測站在2020—2022年連續3次在全省同類站點年度建設情況評估中排名前列,被評定為優秀等次,獲得省科技廳后補助資金支持。
(二)兩個共建科研平臺
1. 湖北神農架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
2010年經原國家林業局批準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和原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共同在千家坪建立神農架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通過多年建設,觀測站現已加入國家森林生態系統監測網絡。觀測站建筑總面積約600平方米,野外監測設施包括氣象站、徑流場、測流堰、碳通量觀測塔及公頃樣地等,建設總投資398萬元,儀器設備資產180萬元。主要職能是監測神農架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演替動態,揭示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及其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
2. 中國林科院神農架國家公園研究院
2019年3月28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和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聯合共同創建了中國林科院神農架國家公園研究院,中國林科院副院長肖文發任院長。通過建立資源利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平臺共建等多方面合作機制,在技術、項目、人才、信息等層面開展深入交流,全力助推神農架國家公園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三)基礎研究平臺
1. 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
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是國家林草局(神農架)金絲猴研究基地、神農架金絲猴保育生物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和湖北省金絲猴保護研究中心的野外主體觀測研究機構;厥冀ㄓ2006年1月,是國內少有的集金絲猴保護科研、自然教育于一體的多功能平臺;亟ㄓ幸惶幖s1000平方米的科研生活區、1處500平方米的金絲猴科普展示廳、1處金絲猴生境及行為監測平臺和長度約3公里的金絲猴科普步行長廊。擁有一群種群數量為100只左右的金絲猴投食群體,是國內開展金絲猴專題研究最理想的場所之一。主要開展神農架金絲猴保護生物學研究、遺傳多樣性研究、生境保護與管理研究、疾病防控與健康監測等相關領域研究。先后有中科院動物所、北京林業大學、中南大學等30余個研究機構的100余名知名專家學者在基地從事科研合作工作,合作培養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60余名。
2. 官門山生物多樣性實驗室
官門山重點實驗室為神農架金絲猴保育生物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的主體機構,同時兼掛神農架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實驗室和多所大學合作研究實驗室牌子。實驗室坐落于神農架林區官門山景區內,建設有800平方米的科研生活區和2000平方米的苗圃基地。實驗室主要開展神農架地區珍稀植物的繁育研究,以及動植物等樣品的分析檢驗、標本制作等基礎研究工作。
3. 小龍潭野生動物救護站(基地)
1995年建立,2020年完成改造升級,建有1處1800平方米的動物救護及飼養籠舍,1個300平方米的科普展示館,1處300平方米的科研生活區。救護站主要職能為野生動物救護、疾病治療、飼養和野生動物科普宣傳教育。先后成功救護或野外放歸金絲猴、金雕、獼猴、黑熊、灰鶴等野生動物20余種200百余只。
4. 姊妹峰金絲猴人工繁育基地
建于2013年,總面積600平方米,籠舍面積400 平方米。主要職能是開展金絲猴人工繁育、疾病防控技術等研究與示范,為我國金絲猴人工飼養小種群的管理提供科技支撐。先后有華中農業大學等10余個研究機構的數十名專家和研究生在此開展工作。籠養條件下先后成功繁育金絲猴子一代10只,子二代2只。
5. 大九湖濕地研究基地
大九湖濕地研究站建于2015年,建有1處面積870平方米的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和1個面積1233 平方米的濕地科普展覽館。其中大九湖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位于大九湖濕地,建建設總投資398萬元,儀器設備資產70余萬元,擁有濕地監測實驗室、辦公生活用房等基礎設施和氣象站、水位站、碳通量觀測塔等多種野外監測設施,主要職能是開展亞高山濕地生態系統的動態監測。大九湖濕地館2016年投入運行,總投資700余萬元,建筑,布展面積800余平方米,主要功能濃縮展示大九湖濕地資源狀況、人文底蘊、開發及保護歷程,為公眾提供濕地科普。
6. 神農架大熊貓館
2016年建成,總投資1538.39萬元,占地7133.33平方米,室內展區916.78平方米,室外展區2574.42平方米,宣教展區225.07平方米,景觀區3417.06平方米,F飼養大熊貓2只,為雄性奧運、雌性韻韻。主要功能為大熊貓人工飼養、行為研究、公眾教育和科普體驗。
7. 神農架國家公園水氣監測站
神農架國家公園水氣監測體系自2020年初開始建設,投資1000余萬元,在大龍潭、大九湖、木魚等地建成不同海拔梯度及不同生境的水氣環境因子監測站點13個。2021年完成13個監測站的全部基建和設備安裝工作,進行了水氣監測數據分析平臺設計和搭建,并配合信息中心完成平臺對接,之后投入運營及管理,每月進行例行維護及收集監測數據。
(三)科研示范基地
1. 官門山珍稀瀕危植物繁育基地
位于官門山小坪、攀巖基地等處,總面積30畝,栽植有珙桐、紅豆杉、香果樹、連香樹、巴山冷杉等各型苗木20余種5萬余株。主要功能為提供金絲猴食源植物、生態恢復與園林綠化苗木、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和擴繁育復壯種苗、藥用和觀賞苗木資源等。
2. 老君山珍稀苗木繁育示范基地(試點)
基地位于老君山村盧院、東溝、西溝一帶,于2017年開建,總面積600余畝,另建有智能自動溫控大棚1個600 平方米。采用“管理局+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由管理局提供苗木和技術指導,租用農戶土地,聘請農戶勞務用工用于田間管理,經營有珙桐、香果樹、銀杏、紅豆杉、宜昌楠等珍貴苗木20余種100余萬株。商品苗成熟后由管理局回購或農戶自行銷售,是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創新社區共建共管模式有益探索。
3. 千家坪生物資源試驗示范基地
基地由原林業管理局千家坪試驗站于2016年5月改建而成,總投資100萬元。主要職能為開展中華蜜蜂的養殖及種源保育工作,探索中草藥資源遷地保護、人工繁育、種群復壯和野外放歸等工作;噩F養殖有中華蜜蜂蜂群80箱,中草藥種植示范基地15畝,種植繁育有神農香菊、七葉一枝花、黃連、百合等神農架本土中草藥10余種3萬余株。
(四)科普教育基地
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科普基地以大九湖濕地館、大熊貓館、大龍潭金絲猴科普館和小龍潭野生動物救護站展示廳等4個科普展示平臺為主,結合神旅集團特許經營的神農頂、大九湖、天燕、官門山、神農壇和天生橋6大自然風景展示區,以及神農架自然博物館群(含地質館、學術館、書畫館、生物館、科考館、民俗館、奇石館、地貌廳、4D弧幕影院),構成神農架國家公園的科普教育展示平臺。5個科普館總建筑面積40200平方米,室內展示面積23000平方米;在官門山、千家坪、金猴嶺、大九湖、老君山等地配套建設宣教中心、觀鳥屋、科普長廊、科普路徑等科普科教基礎設施,相關觀賞展示區面積1170000平方米。
2019年以來,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積極申創國家級科普基地。2019年及2021年經國家林草局林學會審批分別獲“全國自然教育基地(學校)”和“全國林草科普基地”稱號,2022年經中科協審批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稱號,2023年經國家生態環境部和科學技術部聯合批準命名為“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