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大九湖濕地霧氣繚繞
一場秋雨過后,神農架林區靜謐而幽深。
木魚鎮青天袍村47歲的民宿老板楊明華,在自家餐廳陪著前來就餐的游客聊風景。言語中談到了該村今昔變化,心中充滿慰藉。
青天袍村是木魚鎮通往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和高山濕地大九湖的必經之路。這里風光綺麗,尤其雨天,峽谷云霧蒸騰,山溪潺潺奔流,美若仙境。“以前,我們這兒的人都害怕雨天。沒想到,如今,倒成了特色……”楊明華有些感慨,思緒也飄回到30年前。
那時候,該村山多地少,為了生存,人們只能伐木狩獵,毀林墾荒,靠山吃山。
耕地一般是坡地,跑水跑肥,收成很差。下雨天,泥沙橫流直泄,作物損毀嚴重。地開墾越多,水土流失就越嚴重,加劇自然災害發生和生態環境惡化。
夏天的雨既大又猛,一下就是大半天;牡貨_刷形成的洪流,漫山奔涌,山坡、河道、馬路被沖得一塌糊涂。
1982年,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獲批成立,規定樹不能伐,獵不準打,藥不能采,礦不能開,遇到野豬、黑熊等“不速之客”造訪,還得避讓保護。“不能砍樹,種莊稼效益又不高,還有野獸來地里侵害,沒辦法,大家只能改變生存方式,去外頭找出路。”楊明華說。于是,村里人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村民也找機會就近打短工。大家去打工了,水土流失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治理。2000年,神農架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實行生態移民、退耕還林,政府引導村民退出坡耕地,重新種植經濟林和景觀林,還給土地流轉費和管理費。這個辦法很有效,固了土,綠了山,還幫村民賺到錢。
楊明華介紹,青天袍村有種植茶葉的傳統,退耕還林以后,村民種茶的積極性更高,游客也愛買這里的茶葉。2015年,他向銀行貸款30萬元,將自家農房改建成農家樂,兩年就回了本,還清了貸款。如今,青天袍村90%以上村民都已返鄉開農家樂、辦民宿、賣土特產。成片的茶園疊翠流金,成為當地一道別致的風景。(文/汪彤 文潔 姚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