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神農架人靠墾荒狩獵、砍伐取暖生存,《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條例》實施后,國家公園范圍內禁止一切狩獵捕撈活動,就連揭草皮、撿鳥蛋也不準。面對這樣嚴格的保護制度,村民們積極轉變生活方式,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自然生態也得以休養生息。
大九湖濕地公園實施封閉管理,景區內停止一切住宿、餐飲服務,私家車禁止進入。從2012年起,為保護大九湖濕地,濕地內400多戶1800多名土生土長的老百姓,陸續搬遷到山下20公里外的坪阡鎮。
村民覃萬梅是移民之一。拿到拆遷補償款后,她家在新址蓋起4層小洋樓并辦起了民宿,還租了三家臨街店面做餐飲,生活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家門口有太陽能路燈,洗澡做飯用的是生態氣化爐,生活真的比過去好太多。”
保護生態,犧牲的是眼前的短期利益,獲得的將是長遠的優勢和價值。和覃萬梅一樣,越來越多村民認識到了這一點。
2017年,神農架國家公園計劃用2年時間,培育50萬到100萬株珍稀鄉土樹種,用于國家公園退化生境和歷史采伐跡地的植被恢復。公園在木魚鎮老君山村發展優質苗木產業,讓村民參與苗圃建設和培育苗木,并派技術人員指導,管護期還給村民發放補助。待樹苗長成以后,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以市場價格收購。
村民陸鈺萍家種了7畝楠木,這是一種名貴樹種,常有親戚跟她開玩笑:“你家種這么多,將來一定能發財!”這個樸實的農家婦女聽罷總是連連擺頭說:“這些樹可不能隨便賣,將來是用來保護生態的。”如今,老君山苗木產業基地已發展至100多畝,受益農戶116戶。
村民報名護林員同樣踴躍。2018年,神農架國家公園提供生態管護崗位940個,薪資標準為每人每年4800元,共投入薪資450萬余元。2019年,提供生態管護崗位523個,投入資金250萬余元。(文/汪彤 文潔 姚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