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農架國家公園嚴格的保護體制下,如何以保護促民生,讓園區居民除了享受宜居環境,還能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這是公園探索的重要課題。
在木魚鎮老君山村,地頭綠意蔥蘢,仔細看去,地里的植株并不是當地常見的農作物,而是一些小樹苗,村民們正在精心打理著。該村劃入神農架國家公園區域后,公園為避免化肥污染生態環境,限制農作物種植。村民們在原來的土地上發展苗木種植,由農作物種植轉變成苗木種植,增加收益。神農架地區利于植物生長,苗木幾乎落地生根,蟲害也少,相對于種植農作物,種植苗木還避免了動物侵害風險。與此同時,國家公園對種植規模進行有效管理,拓展苗木市場前景,對村民種成的苗木進行托底收購,統一銷售,確保村民收入。
村民李治魁在自家地前說:“這塊地種的是厚樸,有兩畝多,厚樸苗子成活率很高,很好管理。”村民許代兵說:“我家里八畝地,國家公園按每畝地給我補貼四百元的土地流轉費,一千二百元的田間管理費,光這些每年都有一萬多的收入。”
公園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優勢,幫老百姓調整產業結構,開展珍稀苗木繁育,實現國家公園增綠,老百姓增收,公園與民生循環互利、長續發展目標。(文/張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