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架國家公園轄區內有個老君山村,居民280戶970人,山陡地少經濟弱,沒有產業,大部分年輕勞力都選擇外出務工。如何改變“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窘境,2017年剛到老君山管理處負責社區共建工作的譚猛深深地思考著。
“以前,地里只有玉米、土豆,現在大多種上了楨楠、珙桐等珍稀苗木;我們2020年才開始種植,以前種糧食,只顧得上自家吃,現在種苗子比種農作物值錢多了。”毛光會樂呵呵地說。

(老君山苗木基地一角)
最初,農戶是不愿意種苗木的,尤其經歷上世紀饑荒年代的老人,他們總覺得手中有糧才會心里不慌,收成再差也能吃飽肚子。老譚挨家挨戶苦口婆心勸說,一遍又一遍,老譚堅信,只要多跑腿,曉之以理,動之以益,百姓的思想總會通的。

(種植苗木)
在老譚的記憶里,有一家令他印象深刻。那個人叫趙習紅,起初對土地流轉持懷疑態度,怕掙不到錢,但經過十多次上門的宣傳,趙習紅同意拿出一部分田地試試。臨簽協議時,趙習紅的母親又反悔了。她種了一輩子莊稼,從沒種過苗木,萬一種不活,家里就揭不開鍋了。“樹苗由國家公園提供,給土地流轉費,給務工費,苗子長大后市場價保底收購,只賺不虧”,經過老譚深入細致的講解,老人家才“開了竅”。2022年趙習紅一家種植黑殼楠收入3萬多元,現在趙習紅母親逢人就說:“老譚靠譜,相信老譚沒錯。”

(指導農戶苗木田間管理)
苗木種下了,田間管理尤為重要,老譚又當起了技術員。一項草帽、一個水壺是他的標配。整地、播種、育苗、鋤草、修枝、澆水……每一個環節,他都手把手地教農戶。去年持續干旱,老譚天不亮就起床、夜深了才回家,帶領農戶對苗木悉心照料,苗木喜獲豐收。
目前,老君山苗木基地已近1000畝,成功培育和移栽珙桐、紅豆杉、巴東木蓮、厚樸、水青樹等珍稀植物40余種,樹苗33萬余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引導村民種樹生財是神農架國家公園實踐“兩山”理論措施之一,既讓村民成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踐行者,更要成為受益者,帶動農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
今年工作會上,譚猛被評為“神農架國家公園2022年度先進工作者”。“為村民辦事,是我的工作。有人覺得這樣的生活辛苦,我并不覺得,因為我認為我的選擇是對的。”譚猛說。(文/杜華 王品)